(精华版)任韬、张潇潭|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证据
❖ 自2022年5月18日起,《经济与管理研究》正式启用中国知网的“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投稿请前往:
https://rem.cueb.edu.cn
或
https://jjyg.cbpt.cnki.net
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证据
任韬 张潇潭
► 刊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5期
► 作者简介:任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潇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利用成本函数法测算微观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进一步探讨企业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关联。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两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产能利用率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稳健性检验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企业产能利用率而言存在门限值,使得这一正向关系仅在高于门限值时成立。本文从新的角度说明化解产能过剩相关举措的重要意义。政府应继续监测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水平,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以从源头上减少大规模产能过剩形成的可能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经济效率;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引用格式
任韬,张潇潭.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4(5):56-74.
一、问题提出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阶段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高速发展客观上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水平较低是其中的代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见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提升仍是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国民经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非效率现象,与以产能过剩为典型的产能问题联系密切。从产能角度出发分析,如果其存在过剩或不足,都意味着生产中未达最优的效率水平。因此,对产能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市场运行状况,同样也有利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使用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CU)作为测度产能现状的核心指标是被学者们普遍认可的做法。产能过剩是一定时期市场供需失衡的表现,不仅会显著损害微观企业的经营效益,从宏观层面看也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去产能措施,多个原本存在严重过剩的行业、企业在这一时期有效提高了其产能利用率水平。那么产能过剩的化解是否还会产生其他有益影响?产能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不同的效率指标在企业层面是否存在关联?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入认识企业产能利用率的经济内涵、评价产能调节相关政策的效果以及未来政策的延续和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上思考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以产能利用率作为衡量效率的关键指标建立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关系。二、创新之处
本文的可能贡献包括:一是结合理论分析建立假设,通过以微观企业产能利用率作为关键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实证其与技术进步间的可能关联,为在实践中促进中国经济生产效率提高提供新角度;二是利用上市企业财务数据,应用成本函数法测算制造业企业和行业产能利用率,改善产能相关研究的时效性。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分行业微观上市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加权结果显示,在2007—2019年主要制造业行业中同时存在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两种现象。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作为典型的过剩行业,其中上市企业依然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而主要生产日常消费品的行业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显著偏高,其余大多在100%附近波动。总体而言,在上市企业构成的工业行业中,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更容易偏离短期成本最小化的产出水平,反映出不同行业对于要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第二,对于本文所涉及的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而言,其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在微观层面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这一现象表明两种指标所代表的效率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可观测的经济关联,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企业微观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的面板门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产能利用率的临界值使得假设仅适用于高于临界值的情况。综上,这些研究结论表明产能过剩除了造成生产要素的浪费外,也可能通过减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强度、减少企业从生产过程中积累经验等方式,最终阻碍企业改善自身生产效率。反之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则可能通过这两种方式最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首先,政府应继续重视对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观测,积极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力争在未来主要通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间接手段持续改善要素配置现状,促进要素在行业间的流动,从而减少产能过剩现象形成的土壤。虽然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已经实施大规模的去产能举措,通过相关政策淘汰大量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低端产能,但从整体来看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中上市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应该意识到采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产能虽然短期效果显著,但合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法,逐步优化市场环境才是长期中避免行业无序发展的最重要方式。相关去产能政策的实施除了有效缓解部分行业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这一直接作用外,也能够间接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有利影响,提高其技术效率水平。在今后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应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能调节中的作用,提升产能利用率并最终带动制造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早日实现转型升级。其次,在实践中应注意考虑不同行业生产模式的差异,判断企业产能的真实现状需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不宜一刀切。虽然产能利用率过高或过低都意味着要素配置失衡、企业运行效率受损,但由于很多企业不仅存在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进行超前的技术储备,因此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经济影响也不同。从过往经验出发,政府应主动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但对于产能不足现象则需要分情况讨论,部分企业由于大量研发投入而造成经济效率的下降可能是短期的,而在长期将有益于经济发展。最后,政府可建立一套适用于经济意义产能(例如从企业实际成本相对于其理想成本的偏移这一角度)的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促进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保障产业政策的精准实施。目前学术研究大多围绕经济意义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但政府和现实层面仍大量应用工程意义的产能利用率。对这两种概念,判定产能过剩的依据显然不同,相同的利用率数值背后所反映的经济现状也不同。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若建立一套适用于经济意义产能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政府更准确地评价行业产出和要素配置现状。(全文刊发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5期第56—74页。)
※ 阅读提示 ※
《经济与管理研究》电子期刊已上线,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2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3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4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5期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重点选题方向